理事長的話

精神流行病學(Psychiatric Epidemiology)係應用流行病學方法

精神流行病學(Psychiatric Epidemiology)係應用流行病學方法,來探討精神疾病的分佈、盛行率與發生率、肇因、以及防治的一個學門。回顧台灣精神流行病學發展史,我們發現在日治時代,台灣已建制了完整的自殺與物質(鴉片)成癮等的人口學資料。二戰後,最為人稱道的經典流行病學研究,莫過於台灣精神醫學之父林宗義教授於1946-8在台灣三個社區所執行的「福爾摩沙」研究 (Formosa Study; Lin, 1953)。該研究調查了各種精神疾病的發生率,並完成15年後的追蹤研究 (Lin & Rin, 1969)。其結果影響深遠,不僅提供了台灣精神衛生規劃藍圖及醫療人員訓練計劃的重要依據,也使台灣成爲世界衛生組織(WHO)國際合作研究調查思覺失調症(精神分裂病)(IPSS) 的參與國家之一,促進了我國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與應用。

    爾後,林憲、葉英堃、莊明哲、胡海國、鄭泰安、張明永等教授承先啓後,赴日本、歐美等國進修,拓展台灣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範疇,發表優秀論文,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,包括世界精神醫學會(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的流行病學組(Section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)、國際精神流行病學學會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, IFPE)等。鄭泰安及張明永教授也分別於1999及2011年在台北及高雄市成功舉辦了第10及13屆IFPE世界大會及學術研討會,而鄭泰安教授更被推舉為第八、九兩屆IFPE理事長(2002-07),使台灣精神流行病學研究再度獲得世人肯定。台灣精神流行病學學會(Taiwanese Academy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, TAPE) 也正式宣佈成立 (Chong, 2010),並成爲IFPE的會員國之一,延續了與國際學術的接軌迄今。

    二十世紀的精神流行病學著重於傳統流行病學之研究,涵蓋各種不同的族群、疾病與對象。近年來,受到科技進步的衝擊,其研究方法更爲精進,範疇更為廣闊,也發展了不同的次專門學科,諸如基因遺傳流行病學(genetic epidemiology)、藥物流行病學(pharmacoepidemiology)、臨床流行病學(clinical epidemiology)、大數據分析(big-data analysis)等,而健保資料庫之應用分析,已成爲年輕一代醫師研究訓練的愛好課題。爲了增進資訊交流與聯繫,本學會現在重新整理網站,蒐集過去台灣精神流行病學的重要研究與訓練活動資料、以及陸續開發之研究工具,並提供各界近期之各種學術活動資訊。

Chong MY (2010).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: It is time to form an academic society in Taiwan.

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4 (3), 164-167.

Lin TY (1953). A study of incidence of mental disorder in Chinese and other cultures. Psychiatry 16, 313-36.

Lin TY, Rin H, Yeh EK, Hsu CC, Chu HM (1969).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, fifteen years later:

A preliminary report. In W. Caudill & TY Lin (eds),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, pp 66-91. East-West Center Press: Honolulu.

第四屆理事長 張明永